從很小的時候,大家多少都會發現跟某些人相處起來就是會不開心,但究竟是什麼導致相處問題,也許想了很久頂多只能說一句「感覺對方很自私」芸芸。大了一點發現,無論是朋友、同事、情人,最重要的核心,就是要提供價值 (以下都稱為「生產」)。
兩種人
先想像這種人:天天在打聽別人的消息,然後跟別人討論得天花亂墜,但對於自己的事情卻三緘其口;或是整天只想講自己的事情,對於別人的分享總是心不在焉;跟親友出遊能多吃多喝從來不客氣,要是能有打包剩菜的機會更好;工作上只顧自己負責的範圍,對於額外學到的知識也不願分享給其他人;感情上的口頭禪是「你都沒有想過我的感受」、或是「我現在很忙」,除此之外沒有後續更有效的溝通。心裡總是覺得其他人照顧自己是應該的;要是別人希望自己多做點什麼還會覺得很麻煩才不要。
再想像另一種人: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,但又不多討論其他人的八卦;當對方在說話時,總是耐心聆聽能順著主題討論,不會急著岔開話題講自己的事;親友出遊甚至願意多請大家吃兩道菜,真的要打包外帶也是確認沒有其他人想要、基於不要浪費的心態打包;工作上有什麼新發現都會跟同事分享,彼此討論交流一起提升實力;感情上穩重,當然不會委屈自己憋著不說,但總是會先聆聽對方的想法,再慢慢地分享自己的感受,遇到困難總是能好好講開。
你更像哪種人?你更想跟哪種人相處?
生產者 vs. 消費者
這兩種人最大的差別就是:一個只消費、一個卻更多是在生產。
為什麼長輩總是提醒,去別人家裡記得帶份伴手禮?如果雙手空空跑去叨擾,自然就擺明自己只是個消費者。
為什麼商務合作上正常人都能理解,一間能提供價值的公司才有籌碼跟其他公司談合作。但是常常到了個人相處層面,卻是在反過來,只會消費卻無法生產地過日子?
然後有一天陷入低潮,突然發現其他人都不挺你。(雖然有時「你覺得大家都討厭你」,其實是種幻覺,可能有憂鬱傾向,但這不是這篇想分享的內容)
在怪別人之前,可以先盤點一下,你自己是否消費別人大於生產?其他朋友互相請客,但沒有提及你,是不是你從來沒有幫助過其他人?你的出現對目前的場合,究竟帶來的是一團烏雲,還是暖陽?
要是你覺得「我明明就已經提供很多東西,根本就是對方的問題!」
會不會,跟慣性情緒勒索者一樣「我這樣是為你好」,其實根本就是為了填補自己的失落感而做呢?
真的是「為了對方」嗎?真的是有在生產嗎?
如果百般思考確認後,發現真的是對方的問題,反而要儘早想方設法遠離對方。
這個課題對我而言也是在努力的方向。要調整的方法很簡單,只要每天早上起床時,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我今天要如何提供價值?」或是參與團體活動時,問自己「我能提供什麼?我能幫忙什麼?」
你要如何帶來暖陽?
假以時日,會突然發現那些時常相處的人,哪些人只會消費、哪些人又生產地多一些;而自己又更偏向哪種人?
趨吉避凶,生活會越來越好。